新闻中心

物流企业如何借“一带一路”加快国际化进程

更新: 2015-06-03 09:20

       视点一:转型升级切不可盲从
       
中国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决策。然而,“走出去”不是简单的一句话,需要企业从自身能力出发,主动抢抓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初级阶段,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国际化业务,如建立营销渠道、分支机构,或是与当地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互利共赢模式;与大型优秀企业合资合作,发展一些合资公司,以分支机构作为桥头堡,推动参与深度逐渐加大。在策略上,则可以与国内物流巨头合作,发挥“借船出海”优势,也可以发挥当地服务商优势,发展分支机构或开发区域代理商,通过股权投入、战略联盟、渠道代理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
 
  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中级阶段,物流企业应该抓住“产业型”机会,通过合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金融信贷等全球化业务区域分支机构来实现。同时,还要按照国际化要求发展协同产业、综合实施横向一体化和纵向多元化战略,实现双向拓展。此外,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沿价值链拓展,选择具有规模效益、能够降低成本的关键点,或者是有助于提升物流业竞争力的关键产业重点发展,实现打造服务型模式的战略目标。
 
  尽管“一带一路”战略为物流企业带来重重机遇,但风险也随之而来。物流企业的组织模式、技术创新、文化融合等都将成为十分突出、较难控制的问题。所以,在机遇的诱惑下,物流企业借助“一带一路”转型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不可盲从,应考虑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要注重资源与战略匹配
 
  物流企业应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国际化业务,需要注重企业资源能力(业务与产品优势及相关核心能力)与战略机会点的匹配性。建议以企业产品优势为龙头,结合区域市场特点,开发市场化程度高的物流产品和服务模式。
 
  要注重海外市场研究
 
  在物流企业“走出去”之前,应该重视驱动业务发展方式与能力的积累,选择相应的国际化商业模式。从过往的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的“走出去”都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成功经验表明,研究当地市场,如当地产业需求、消费偏好、法律法规、利益集团博弈、政府关系、区域文化与企业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需要深入研究的基础。只有通过市场研究,才能制定出适合的市场进入战略和竞争策略,才能设计出相应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
 
  要注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物流企业应从产品导向转向客户导向,集中客户服务管理,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通过建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集中客户管理,进行统一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服务水平等。特别是在客户导向的营销活动中,这一创新还有助于企业把自身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使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重视品牌战略。
 
  要注重管理模式匹配
 
  国际化的节奏需要物流企业进行匹配相应的管控模式、组织架构、经营方式。在国际化初期,海外分支机构往往定位为区域化的销售机构;生产和研发往往按职能集中管理,以确保最佳做法、标准的全球共享。随着国际业务的逐步成熟,区域运营中心可以逐步过渡到区域利润中心的模式,以此实现新业务发展和转型升级。
视点二:因势利导挖掘物流商机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需要完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功能。
 
  2014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物流业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并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一带一路”战略进程成为发展热题。物流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现行物流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应借势而为
 
  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同物流企业的主业经营密切相关,或将给国内物流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提供一次重大机遇。
 
  “一带一路”将给物流企业带来契机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是不少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随着这些软环境的改善,沿线区域内双边贸易和投资量将会持续扩大。贸易是运输的前提,贸易投资量的扩大将带来物流量的扩大,这为国际物流业务的可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
 
  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打造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以内需为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突破口,转变靠价格竞争的模式。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物流业要扩张和提升,参加国家战略建设,找到更好的发展机遇。政府应该做好市场的守护神,保障公平竞争,其他的该交给企业的就交给企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助推专业物流发展
 
  专业物流是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加强沿线区域海陆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国政府将协力推进新亚欧大陆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骨干通道建设,与之配套的一批气势恢宏的工程项目会相继投资上马。
 
  这会给专业物流的经营带来两大利好,一是电力、公路、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历来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沿线国家经营的优势行业,能源大项目合作是我国同中亚五国投资合作的重要领域,工程承包业的持续增长和大项目的拉动将为这些年发展较快的工程物流市场提供新的增长极;二是随着区域互联互通建设项目的推进,区域内海运将增加航线及班次,陆水联运通道将被不断打通,区域航空货运的规模日趋扩大,集装箱运输、散杂货运输和航空货代业务等国际物流有望迎来新机遇。另外,以竞相开通运行的中欧货运班列为平台的国际陆路运输通道的形成,将极大拓展国际铁路物流的经营空间。
 
  如何走得更稳
 
  2015年将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延展铺开、做深做实的重要一年。情势紧迫,时不我待。笔者建言如下:
 
  一是,需要国家统筹规划。“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宜由国家层面拿捏尺度、成建制地“走出去”,应当形成一个声音、一股合力、一套标准。这既可防止相关部委的“九龙治水”与政出多门,又能避免地方政府的各行其是和相关企业的恶性竞争。
 
  二是,务实推动先行先试举措。着力构筑具有支撑与示范作用的国内现代物流架构,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政令畅通。选择境内沿线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海上驿站”和先行先试载体。条件成熟时,推动在相关领域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标准,如通关一体化标准,产业行业标准,物流运输标准等,以标准的统一来实现政策的沟通和市场的衔接。
 
  三是,实施行政效率考核机制。基于历史教训,有必要实行逐月逐季逐年的有效督查,督查情况应见诸媒体。
 
  四是,完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功能。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船舶、集装箱、货物、车辆等信息在码头、场站、外轮理货、货主、货代、船公司、船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及海关、海事、国检等口岸监管部门之间全面的共享与交换,构建多接口、多用户、跨区域、无时限的港航物流平台。
 
  五是,完善信息增值服务体系。以大数据中心的海量数据资源为基础,拓展第四方物流业务等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航运中心资源整合、资源调配、规则制订、商务议价等能力,获取供应链整合价值。
 
  六是,构建行业金融贸易服务体系。以物流商贸交易平台和资金管理平台为依托,通过与银行、保险合作,建立配套物流金融信息平台、质押监管信息平台、船舶交易平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满足物流金融服务需求、降低物流贸易风险。搭建物流服务与船舶交易平台,为智慧港口的船舶交易及贸易提供国际结算、融资服务、航运保险和航运衍生品交易支撑,提升港口的现代航运综合服务能力。
 
  总之,“一带一路”战略任重道远。各级政府部门应不失时机地伸出政府之手扶助国内物流业界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内外兼修”,努力开创中国物流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