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热点:中欧班列靠什么撑起全球产业链?

更新: 2020-06-19 12:56

越过高山,跨过河流,中欧班列从亚洲到欧洲,连接着全球的经济活动。
2011年3月,首列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渝新欧国际铁路)成功开行。
2020年5月,中欧班列迎来月开行首超千列的时刻,这一铁运运输价值前所未有的姿态被市场重视。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欧班列更是成为“生命线”,运输了大量抗疫物资和部分产业零部件,助力全球供应链的维持稳定。

有人说,中欧班列因为疫情而“繁荣”,当疫情放缓,需求拐点也就来了。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运营公司、货代企业等多个市场主体后发现,这实属谬误。而中欧班列低成本、高时效等比较优势是其被市场认可的背后主要逻辑。

中欧班列鸣笛启程,月开行超千列的时代来了!

速度:月开行首超千列 今年前5月开行数量同比增近3成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航空和海运几乎停滞,中断了全球部分供应链体系,但中欧班列是一个例外。人员流动小、运输效率高……不停运的中欧班列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重要连接。

来自国家铁路集团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5月22日,中欧班列共开行3626列,运送货物32.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6%、30%,综合重箱率达到98%。

而在今年5月,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首次单月破千列。

广度:运输品类广泛 种类不仅仅只是抗疫物品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海运、空运运力缩减,外贸业务受到巨大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欧班列的需求爆发。

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1月至4月,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发送货物量同比分别增长24%和27%,累计运送抗疫物资66万件

其实,中欧班列承载的货物不只是抗疫物资,也有大量的快消食品和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这类电子产品业务的增长幅度较大。欧洲对中国电子产品的需求一直都很高,包括华为、TCL这些优质产品。疫情期间,班列来往运输货物的类别较多,出口产品包括液晶电视接收机、笔记本电脑、石墨粉、LED灯等,进口产品包括发动机、轮胎、涂料、汽车零部件等。不仅涵盖快消、消费电子等产品,也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匹配的财货。去程物资主要品类为液晶显示板、主板、整车、轻工业品,回程货物则主要为木材和木制品。另外,还有一些小家电和地方特产。出口到俄罗斯的班列,都是中国的优势产品,小家电、运动器材、电脑配件、服装等。

对于班列在疫情下能够实现逆势增长,分析有四个原因,首先是与海运和空运相比,中欧班列实施分段运输,不涉及人员检疫。各地海关持续优化监管模式,使用远程设备监控现场作业情况,实现即到即检、高效验放,为中欧班列的运行搭建绿色通道。各地铁路确保中欧班列的货物优先进场、优先装车、优先发车。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紧密衔接与配合为中欧班列在防疫期间稳定持续运营提供了最有利的支持。

另外两个原因是——中欧班列的运输价格并没有因疫情而上调,维持了原来的价格;中欧班列时效稳定,几乎不会出现取消的情况。

宽度:高时效和低成本优势突出   业内:疫情推动因素仅占3成

但是,疫情总有放缓时。外界不禁担心,当航运、海运陆续恢复,中欧班列的生意还会这么好吗?

分析认为,随着疫情缓解、海运恢复、客户的选择面增加,对中欧班列的货源会形成一定影响,但是量不大,可能后续会和现在基本保持持平,不会出现环比大幅增长的情况。如果没有疫情因素影响,今年业务量还是会比去年增长10%左右,中欧班列货运的需求量一直在增加。

实际上,许多企业、货代公司的业务变动曲线和欧洲国家疫情变化曲线几乎一致。因为从4月开始,欧洲疫情逐渐稳定和放缓。但这并不代表对中欧班列的需求减少,铁路的要素禀赋奠定了其与航空、海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中欧班列的时效和成本是其最大的优势。

相关人士表示,中欧班列运邮也具有禁限寄种类少、不受天气限制等优势,将有助于打破跨境电商发展的物流瓶颈。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的助推作用仅为3成左右,中欧班列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来源于多年的积累。

除了运输量,中欧班列在运输时间方面也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直线运输的铁路完美回避了海运和空运的劣势,更短的时长意味着更快的货物周转,也意味着一条更稳定的供应链。所以,选择中欧班列的客户群体,其特征比较明显,对资金周转与货物周转速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利用铁路运输,我们向终端消费者交付成品车的速度比传统的海运速度更快(节约多达50%),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沃尔沃汽车有关人士表示,铁路受天气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也较小,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沃尔沃的成品车交付到客户手中。通过扩大欧亚大陆铁路运输的应用,从而降低沃尔沃产品的静置时间与成本、减轻工厂的库存压力,也能让产品更迅速地响应市场需求。

所以,即便疫情放缓后全球供应链恢复,中欧班列同样会吸引更多的客户。

另外,中欧班列品牌效应也打破了很多企业的路径依赖。很多客户之前习惯做海运,当他通过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后重新认识到铁运价值。因为很多公司不会轻易改变供应链运输模式,疫情导致他们“被迫”转向铁运。这种“被迫”又让他们发现了铁运价值,完成从海运到铁运的转化。

月开行首超千列成为了中欧班列运营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种种数据展现出它之于全球供应链和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特别在疫情期间,运输医疗抗疫物资、打通供应链梗阻……我们更应该清晰地看到铁运这一传统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价值。被发现的价值成为中欧班列的名片,这将吸引更多的潜在市场主体加入。所以,我们需要擦亮中欧班列的名片,继续挖掘“月超千列”背后的潜力动能。

分析得知,中欧班列涉及多个主体的多边协调问题,比如地方与中央、政府和市场、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但从市场逻辑出发,多边协调可以是扩大主体分工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关键。这一协调机制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打好市场繁荣的基础。既讲效率(单个协调时间成本),又讲公平(企业运费成本下降),政府“引导”为市场“服务”的分工合作将推动中欧班列价值增值。

中欧班列,未来可期。

来源:每日财经